何时不再“两张皮”?安徽医养结合推进效果调查
写在前面:微信版本又更新,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,小编们表示好心碎。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,具体操作很简单,只要三步:①点击本文左上角“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”——②右上角“. . .”——③选择置顶(安卓)或星标(苹果)。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。
招生介绍详见:康养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——北京大学康养产业领军人才研修班,开班啦!!!
点击 阅读原文,立刻报名
医养结合,能够将现代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效结合,从而实现“有病治病、无病疗养”的双重目标。目前,安徽省医养结合推进效果如何?存在哪些问题?记者赴合肥、淮南等地采访。
医养两相宜服务待升级
● “养老公寓很方便,就近能体检、看病,不用东奔西跑。”
——合肥市民金奶奶
● “为老人提供老年疾病、康复所需要的专业化医疗服务,是今后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。”
——淮南市潘集区卫计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股负责人陶福峻
7月18日上午,合肥市樊洼路上一家养老公寓健康站内,几位老人正在乘凉,他们说说笑笑,好不热闹。77岁的金奶奶刚做完体检,身体各项指标良好:“这里很方便,就近能体检、看病,不用东奔西跑。”金奶奶高兴地说。
据介绍,该养老公寓拥有131套机构式养老公寓,主要针对70周岁以上老人和全护理型老人设置,并有专业机构为老人提供家政、出行等专业化照料服务。省立医院在公寓内建立了全科式门诊和体检中心。“老人平时住在公寓里,门诊和体检中心近在咫尺,非常方便,医护人员也很专业,让老人一出门就能看病。”该养老公寓相关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。
让老年人享受便利的医疗服务,才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。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。然而,记者调查发现,医疗服务落后,成为医养结合的主要短板。
7月19日,淮南市潘集区居民王先生来到淮南康德医院,仔细考察一番后,决定让母亲来这里养老。“老母亲今年76岁了,患有高血压、关节炎等慢性病,这里养老院就在医院后面,老人平时看病会很方便。”王先生说。
“全区有21家养老机构,其中14家为公立敬老院,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家。”潘集区卫计委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股负责人陶福峻介绍,当地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只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,老人看病还是要去医院,很不方便。“那些半失能和失能老人,若没有别人帮助,连门诊都看不了,更别提住院了。”
记者了解到,潘集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然而,受制于医疗人员缺乏、设施跟不上等因素,签约医生只能为居民提供体检和随访服务,居民有病还是要去医院治疗。“我父亲82岁了,血糖高,前几天意识出现模糊,到区医院住了7天才好。”潘集区居民平兆霞告诉记者,虽然社区有卫生室,但是老人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症状,还是要去大医院才能解决。陶福峻认为,近年来,人们的养老观念发生深刻变化,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,为老人提供老年疾病、康复所需要的专业化医疗服务,是今后养老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投入成本高 人员跟不上
● “医院床位紧张,医药费居高不下,也缺少专业护工。养老院的医生多为全科医生,一些疑难杂症解决不了,只有双方配合起来,才能达到1+1>2的效果。”
——合肥振亚老年护理院院长姜文学
● “根据规定,医院如果提供养老服务,那么床位不得低于100张,这对于很多医院来说是个不小的投入。”
——淮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
合肥振亚老年护理院是该市较早尝试医养结合的机构之一。该老年护理院有160多位老人入住,专业医护人员80多人。护理院院长姜文学认为,医院与养老院没有形成合力,是目前医养结合的一大问题。“医院床位紧张,医药费居高不下,也缺少专业护工。养老院的医生多为全科医生,一些疑难杂症解决不了,只有双方配合起来,才能达到1+1>2的效果。”姜文学表示。
护理院很多项目尚未纳入城镇医保定点,让姜文学颇为无奈。在他看来,虽然老人乐于自费住院,但他们应该享受应有的医保服务。同时,护理项目未纳入医保,让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老人,放弃了住进养老院的打算。
记者采访发现,由于以往医疗与养老相关性不高,很多养老机构在建设时没有考虑配套医疗设施投入,医疗机构也没有为养老服务留足空间。因此,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医疗机构,在开展医养结合项目时,都要进行新的投入。
“开设医务室,购买医疗设备,基础设施投入就得好几万元。”淮南市一家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,此前他们也计划建立医务室,但考虑到建设和运营成本,只得作罢。“根据相关规定,医院如果提供养老服务,床位不得低于100张,这对于很多医院来说是个不小的投入。”淮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一位负责同志介绍。
医务人员不足也制约了医养结合的发展。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现辖3个乡镇,户籍人口13.2万,常住人口10.5万。然而,全区包括执业医师、公共卫生人员和村医在内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疗人员仅有152名。此外,由于人员老化、业务能力不高等因素,服务质量难以保障。“养老服务要求细心、耐心,一般人做不好。有的养老院里,一个护工要照顾近10名老人,经常顾此失彼。”合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融合当提速 产业需扶持
● “医联体模式打通了医院和养老院的壁垒,充分利用了双方的闲置资源和各自优势,是一次有益探索。”
——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
● “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,着力推进医养结合产业发展。”
——淮南康德医院院长王西兰
2015年,合肥市滨湖医院与包河区振亚养老公寓签约医疗联合体,改变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功能单一化的问题,让养老机构“养老也医护”、医疗机构“治病也养老”。
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主任陈雪羚向记者介绍,医联体双方建立双向转诊机制,滨湖医院为养老机构预留一定床位,养老机构一旦发现老人有就医需求,可立即开通医联体绿色通道,让老人第一时间在医院得到有效救治。同时,就医的老人身体好转后也可以优先进入养老机构养老,保证医院床位周转率,缓解大医院住院难的问题。“这个模式打通了医院和养老院的壁垒,充分利用了双方的闲置资源和各自优势,是一次有益探索。”陈雪羚表示。
业内人士认为,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应当立足自身特点实现功能互补,由医疗机构在养老院内设里医务站,派遣医护人员对老人进行医疗服务;医疗机构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,与社会力量合作实施养老服务项目,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医养结合,保证老人晚年生活品质。目前,淮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已与一家社会养老机构签约,正在打造医养服务项目。淮南康德医院院长王西兰建议,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,着力推进医养结合产业发展。例如,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,提升服务质量,并提高相关补贴标准等。同时,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补贴支持,以便更好地维持其基本运营。另外,还要探索解决养老费用分担问题,让更多老人愿意入住养老院。
·得失谈·
破除政策壁垒是关键
人老了,最大需求是什么?很多人的回答是:护理和医疗。在传统养老模式中,养老和医疗是两个独立部分,“看病的地方养不了老,养老的地方看不了病”。一旦患病,老人们往往在养老院和医疗机构之间来回奔波,消耗时间、精力和金钱。护理和医疗得以兼顾,成为大多数老人的期盼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,推进医养结合,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。各地都在探索“医养结合”模式,通过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,给予养老以医疗支撑。然而,实践中,医养结合仍是“看起来很美”。笔者曾到一些试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参观,发现部分养老机构“医务场所”空空荡荡,他们或没有医疗资质,或难请到医疗人员,只能测测血压、量量体温,做些体检类工作,难以真正达到医疗的效果。
造成这一尴尬的原因很多。比如,医疗资质门槛较高,有些养老机构想自办医疗场所,面对成本大幅增加,往往知难而退;养老机构并非医疗机构,待遇较低,成长空间较小,难以招揽合适的医疗人才;养老机构不能纳入医保定点,老人接受护理、康复、医疗等服务报销困难。凡此种种,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部门之间壁垒没有打通。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,医疗卫生由卫计部门主管,社保由人社、财政负责,“分而治之”的格局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,难以做到互惠互利、优势互补,“医”“养”难以有效结合。
“医”“养”真正结合,关键在破除政策壁垒,打通“医”“养”之间的“任督二脉”。要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,对养老机构设立医疗场所,卫生部门应按照实际情况,制定相应的分级准入标准,对符合条件的授予相应资质。民政部门要加强与卫计部门的合作,促成养老院与医院联动,对不具备单独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院,由医院派医生定期上门巡诊,或与社区医院签署家庭医生合作协议,实现医疗资源的保障。除此之外,还应当制定相关政策,加大财政资金支持,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定点医保范围,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医。养老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,是必须答好的民生考题。只有部门之间齐心合力,打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之间的双向通道,在政策、管理、资金等方面注入更多“黏合剂”,方能让“医”和“养”结合得更紧更实,从而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。
来源:晋江新闻网.晋江市打造医养结合“园坂样本”.
寻求: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,投资!!!
要求: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,投资老年护理院,投资居家护理,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……证照齐全!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……各种方式合作可谈!
电邮:228545312@qq.com
微信:jgj228545312
分享是对我最大的赞赏
随缘随心